像孫悟空一樣,拔一根毛一吹,就可以變出千千萬萬根毛髮,一定是許多禿頭民眾的心願。國內學者研發出可以大量製造促進毛囊生長微組織的方法,可望成為解決禿頭問題的新契機。

 

台灣大學醫學工程所助理教授林頌然指出,一般人生長毛髮的毛囊約有十到十五萬個,禿頭的人可能只剩兩萬個;現行植髮方式多是「挖東牆補西牆」,把現有毛囊換位置到禿的地方,但常因數量不足無法有效覆蓋頭頂。 他利用組織工程進行的「毛囊再生法」,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技術。林頌然表示,人類的毛囊有十層表皮細胞,要培養並不容易。他另闢蹊徑,改培養能促進表皮細胞生長的「真皮乳突細胞」。 「要控制一堆兵很難,不如先控制將軍。」他形容真皮乳突細胞就是那個主帥,可促使表皮細胞往下生長,自然形成十層結構,並製造髮幹,往外推升。一個人體毛囊約有兩百到三百個真皮乳突細胞,研究團隊取下十個毛囊進行體外培養,廿天內就可以培養出八百萬到一千萬個真皮乳突細胞。再把這些乳突細胞放在設計過的生物反應器中,讓它們大量自我聚集,形成真皮乳突微組織。研究團隊再將這些微組織植入裸鼠身上,已可見誘導毛囊新生的現象。這項研究發表在去年「生醫材料」(Biomaterials)期刊,該期刊在組織工程領域排名第一;林頌然也因這項研究獲頒今年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林頌然指出,解決「皮毛問題」的毛囊研究還要進一步調控毛囊的大小、密度、方向、顏色,以及生長周期等。 他說,製造出來的毛囊,毛髮生長速度不能太慢;如果能讓黑色素幹細胞不消失,將可讓毛囊生長出黑髮。毛囊再生也是許多器官再生研究的典範,未來眼角膜、心臟等器官再生的大小,將可以毛囊再生研究為借鏡。

Dr黃觀點: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讓人相當的興奮, 對於禿頭的治療似乎又跨進了一大步, 一開始以為是國外的研究新進展, 一看內容才發現是我以前在台大醫院的同事, 台大醫院皮膚科林頌然醫師的研究成果, 對於他在皮膚科學術領域的貢獻感到敬佩不已, 於是我將這篇文章詳細研讀, 希望能從中瞭解更多毛囊培養的新進展, 該文刊登於去年的 Biomaterials 29 (2008) 3521–3530,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林醫師的研究團隊利用一種特殊的生物培養膜, 讓毛囊真皮乳突細胞可以在上面生長, 並且能聚集成毛囊生長的前驅物, 這些真皮乳突細胞群被種到老鼠皮後可以引發新的毛囊生長, 雖然這還是實驗室的研究結果, 到真的應用到臨床治療可能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 像是如何控制毛髮生長的數量與方向, 毛髮的顏色與粗細, 人工植入的毛髮在頭皮的存活期是否與原生毛髮相同等問題都有待許多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 雖然可能還要等五到十年才有真正的禿髮臨床解決方案, 但這樣的研究為皮膚科的禿髮治療開啟了一個新方向, 往後皮膚科醫師不再只有柔沛與落建可以選擇, 使用自體的大量繁殖毛囊植髮可以讓禿頭的患者有一頭更濃密的頭髮, 另外, 若是黑色素細胞也可以藉由這樣的培養方式來大量製造. 那白斑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資料來源: 聯合報2009.06.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逸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